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鲜黄连,详该条。
病名。出《灵枢·寒热病篇》等。又名齿、齿蠹。“龋,朽也,虫啮之齿缺朽也。”(《释名》)多由口腔不洁,致齿牙腐蚀蛀空,或湿热薰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证治准绳·杂病》: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记月,参十二时条。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
出《名医别录》即泽泻,详该条。
《医学入门》卷七方。黄芪、当归尾各二钱,柴胡一钱半,连翘、肉桂、白芷、牛蒡子各一钱,升麻七分,黄柏、甘草各五分。水酒各半煎服。治邪在足少阴经,痈生腿外侧;或因寒湿而致的附骨疽。
精气不足,指老年人而言。《素问·评热病论》:“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①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见《赤水玄珠》。指经期。
多由久病体弱,发汗太过,或邪热耗损肺阴所致。临床表现既有肺虚、亦有阴虚之证。症见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若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治宜滋阴润燥,咯血者须清络
病证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小儿夜啼由客忤所致者。其症患儿于忽受外界刺激之后,面色变易不定,气郁如怒,睡中惊惕作啼,口吐青白沫,反侧瘈疭,状如惊癎,但眼不上窜。治法见客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