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

证名。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脉筋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骨髓即皮肤之下,外部深沉之分,与经络属表,藏府属里之例不同。……至于壮盛素热之人,或酒客辈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伏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用辛凉必矣。一发之后,表解正和。”一说为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一种辨证。《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医宗金鉴》作寒热真假解。如“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参见热在皮肤条。

猜你喜欢

  • 臭阿魏

    见《中药材手册》。即阿魏,详该条。

  • 秘方定振丸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方。天麻(蒸熟)、秦艽、全蝎(去头尾)、细辛各一两,熟地黄、生地黄、当归(酒洗)、川芎、芍药(煨)各二两,防风、荆芥各七钱,白术、黄芪各一两五钱,威灵仙(酒洗)五钱。为细末,酒

  • 黄帝针灸虾蟆忌

    见黄帝虾蟆经条。

  • 伤湿咳嗽

    病证名。指因感受湿邪引起的咳嗽。多由时行雨湿,或坐卧湿地,或湿衣沾身所致。《症因脉治》卷二:“伤湿咳嗽之症,身重身痛,或发热有汗,或面目浮肿,或小便不利,骨节烦疼,气促咳嗽。”脉多濡软、浮缓等。治宜燥

  • 手足抽掣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五卷。婴儿手足抽掣,多因妊母被风邪所袭;儿出生后,邪留脏腑,不得宣通,复感风邪,因而发病。其症多伴有壮热呕吐,睡时多惊,心神不安,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治宜祛风解痉。用羚角

  • 血风劳

    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五。详见干血痨条。

  • 补下治下制以急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下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厚而效果快的急剂。如肾阳不足,阳痿精滑之症,用附子、肉桂等峻补肾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 破风藤

    见《草药手册》。为破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 晚期妊娠中毒症

    病名。是孕产妇所特有的病症,多发生在妊娠24周以后,临床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为主要症状;严重时出现头痛眼花、抽搐或昏迷。表现以高血压为主症者,近于妊娠眩晕,先兆子癎。表现以水肿为主证者,多属于子肿范

  • 太阴阳明论篇

    《素问》篇名。太阴、阳明,均是经脉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