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病邪侵袭。《素问遗篇·刺法论》:“真气不正,故有邪干。”
表里同病的热证。感外邪后化热,充斥表里;或本有内热,又感温邪。症见面赤、头痛、时时恶风、大渴,苔黄干燥,甚至心烦谵语等。
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独脚柑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有头疽生于背中心筋缩穴者。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对心发。多因心火盛,热邪聚会于该处而发。证治见有头疽。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栝楼反,详该条。
经穴别名。《太平圣惠方·九十九》:“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后《针灸大成》等书列作水分穴之别名,见该条。
胞系,通指泌尿系;了戾,缭绕不顺。指脐下急痛、小便淋沥不通等病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多见于妊娠末期,胎气压迫膀胱所致的小便
腰痛之一。见《济生方·腰痛》。因雨露水湿侵袭腰部所致。证见腰冷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或见身肿,逢阴雨则痛剧,脉缓。治宜温化水湿。小便不利者则宜渗利,可用不换金正气散、肾着汤、渗湿汤等方。湿本阴邪,
病证名。又称风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医学入门》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