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膂俞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足面,状如粟米,痒极入骨,急隔蒜灸之。
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赤丝乱脉证。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向日葵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蒙筌》。为黄连之处方名,详该条。
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见《疡医准绳》卷一。又名托里法、托法。是运用补益气血为主、活血解毒为辅的药物,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防止毒邪内陷的方法。具体运用分为两种:①托毒透脓法。适用于疮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兰香草之别名。②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罗勒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石龙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