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著作。2卷。清·李守先撰于1798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医书。旧题汉·华佗撰。为《中藏经》附录部分。内照即从色、脉、症的反映来鉴察内脏的病变。全书共6篇,首篇仅列四时平脉之名而无论;二至五篇列论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的病脉、病症和选用药物;第六篇辨色、脉、症死候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手太阴肺经。详该条。
即寸口,脉诊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故将气口称为寸口。详寸口条。
痿证之一。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证治汇补·痿躄章》:“阴虚痿者,……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痠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治宜滋
证名。又称欠。见《医碥·欠嚏》。详欠条。
病名。见《幼幼集成》。系指口角生疮,多见于小儿。即口吻疮。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苹之别名,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