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证名。即阳证似阴。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热深厥亦深,热极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凡内实者,宜三承气汤择而用之,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若杂证之假寒者,亦或为畏寒或为战栗,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慄。此皆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但察其内证,则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水之热涩,或口臭躁烦;察其脉必滑实有力。凡见此证,即当以凉膈芩连之属,助其阴而清其火,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所谓水流湿者,亦此义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

猜你喜欢

  • 三变花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 风热喉癣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劳心过度,血衰火盛所致。其状喉间红筋红瘭,或帝丁两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觉,非弱证喉癣可比,时作寒热,若食热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热,于此为别。”用凉血地黄汤(生地、黄芩、丹皮

  • 腰脽(chuí 垂)痛

    证名。脽,臀部。腰痛连及臀部。多因寒湿侵袭,气血瘀滞所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治参寒腰痛、寒湿腰痛、瘀血腰痛等条。

  • 张济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精晓经络、针术,所用穴位虽多为古医书所未记载,但治疗效果很好。

  • 麻证

    出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即麻疹。详该条。

  • 金津、玉液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针灸大全》列作奇穴,名金津、玉液。位于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称金津,右称玉液。主治重舌肿痛

  • 遵生八笺

    养生专书,明·高濂著,二十卷,刊于公元1591年。全书分八个部分,内容较广,从养生出发,涉及衣、食、住等各方面,较有参考价值。

  • 振挺

    整骨按摩使用的木棒器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适用于外伤后气

  • 矾石

    即白矾,见该条。

  • 腰俞

    经穴名。代号DU2。出《素问·缪刺论》。别名背鲜、髓空、腰户,腰柱,髓俞。属督脉。位于骶部,第四骶椎下,当骶管裂孔中。布有尾骨神经分支和骶中动、静脉分支。主治腰脊痛,便血,泄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