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花
见《闽东本草》。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闽东本草》。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多因痧后余毒未清致齿烂龈腐而臭者。即走马牙疳。详该条。
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名红点舌。因心胃积热熏蒸,或胎毒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时流鲜血,口臭便秘,脉实有力,治宜泻火解毒。若虚火上炎者,多久治不愈,疮破成窟,四肢倦怠,脉虚大,
【生卒】:1019~1101【介绍】:北宋官吏,兼通医术。字子容。原籍泉州(今福建泉州),后徙居丹阳(今属江苏)。曾任右仆射等官职。曾把由官府命令收集之天下动、植、矿物药图,包括海外输入的药物,编辑成
出《本草图经》。即大豆黄卷,详该条。
针灸体位名。详坐位条。
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鼻孔内上端,鼻粘膜上。主治晕厥,目赤肿痛,中暑等。点刺出血。
五郁之一。指水气郁阻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卷二:“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
综合性医书。8卷。清·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卷1~2总论脉诀;卷3~4杂论医理;卷5~7内科杂证;卷
证名。指腹胁部结块坚硬可以触及者。即癥积之属。明·万全《保命歌括》:“大抵积块者,皆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治宜行气活血,除痰消积。方如膈下逐瘀汤,或用海石、三棱、莪术、
病名。又名疬串。《灵枢·痈疽》:“其痛坚而不者,为马刀挟瘿”。即瘰疬成串,质坚、其形长如马刀者称马刀。挟颈所生者,因其状如缨络,故称挟瘿。参见瘰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