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方。乌头、细辛、附子、羌活、川椒、桂心各五两,川芎一两六铢。为粗末,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治胸背疼痛而闷。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内经拾遗方论》8卷。对于研究古代医学方药有一定参考价值。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郁火伤气,气热灼血,以致月经色紫,稠粘,症属实热。治宜清热调经。方用四物连附汤(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介绍】:唐代医生。蜀(今四川)人。生平欠详,其医术传给沈应善。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的证候。阴虚则生内热,每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须养阴清热。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振颤法。见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飞扬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即胃脘痈。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