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危恶症候之一。中恶毒之气,病自外至。其证眩仆,四肢厥冷,两手握拳,不能喘息。治宜先用霹雳散吹鼻中取嚏,促醒,继用苏合香丸。中恶毒之物,病自内生,其症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
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
即中风恶证。《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得效》曰:口开,心绝也;遗尿,肾绝也;手撒,脾绝也;眼合,肝绝也;鼻鼾,肺绝也。皆不治。五症中见一症犹可治。”参中风恶证条。
即栀子生姜豉汤,见该条。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方。吴茱萸一升,桂心、当归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温酒送下。治心中寒,心痛彻背。
病证名。见《外科正宗》卷二。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称为十八喉风。《喉科秘旨》分喉风为十二证:《喉科指掌》分为十六证;《重楼玉钥》分为三十六种喉风。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医论著作。2卷。日人贺屋敬(恭安)撰。刊于1811年。此书续写其师吉益东洞之《医断》。上卷论疾病急逆虚实、所在、病因、脉候、病名及死生等。下卷论伤寒六经病及过经、转属、合病、坏病等。现存初刻本。
见《天宝本草》。为乌桕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指儿科五种险恶证候。即囟门陷、太阳陷、眼轮陷、胸下陷、肩胛陷,为小儿精髓不足的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