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息

胎息

气功术语。原为道士修炼方法之一。古人认为,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不用口鼻呼吸,好象胎儿在胎胞中的呼吸一样(据《抱朴子》),故名。近代又称胎息为丹田呼吸法脐呼吸法练功时要求意守中丹田。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自觉有气自丹田向内收合。吸气后稍作停留,随后将气呼出。呼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呼出,稍停再复如前吸气。②指胎气,《医学正传》卷之一:“盖胎孕全仗气血培养,气血既亏则胎息羸弱。”

猜你喜欢

  • 鼠粘子

    出《本草图经》。为牛蒡子之别名,详该条。

  • 地支

    参见十二地支条。

  • 甘麦大枣汤

    见《金匮要略》。即甘草小麦大枣汤,见该条。

  • 安眠1

    经外奇穴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直刺1~1.5寸。

  • 伤寒方论

    书名。①即徐彬撰《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详该条。②宋·李涉撰。书未传。

  • 金盆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 底耳

    病证名。五般聤耳之一。耳内腥臭,多由澡浴水入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酝酿成热所致。治法见伍耳条。

  • 痿易

    古病名。痿的别称。因四肢痿弱,变易正常的作用,故名。《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张志聪注:“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详痿条。

  • 王烂疮

    病名。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王灼疮,洪烛疮。多见于小儿。由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成。初生如麻粒,渐增大蔓延,甚则泡浆满布周身,溃烂后如汤火所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

  • 子午捣臼

    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