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二十九号升象方。苏木二两,白蒺藜、红花、玄胡索、桃仁各一两,独活三钱,五灵脂七钱,降香、姜黄、赤芍药各六钱,大黄五钱,乌药、三棱、莪术、陈皮、青皮、皂角刺、香附(酒炒)各四钱。
见《幼幼集成》卷二方。即沆瀣丹,见该条。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獭肝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水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如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详各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龙涎香,详该条。
①指临近产期。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②月经的别称。《妆楼记》:“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
病证名。指寒湿上蔽,经气凝涩所致的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医钞类编》卷五:“寒湿头痛,首如裹,面如蒙,恶风恶寒,拘急
见溪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