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方集腋合璧
见良方集腋条。
见良方集腋条。
参见小儿则条。
病证名。指痰湿内停,郁久所致的发热。《丹溪心法·发热》:“湿痰发热,炒片芩,炒黄连,香附,苍术。右为末,用瓜蒌穰丸。湿痰,夜发热,以三补丸加白芍药为末。”详发热、痰积发热,痰症发热等条。
病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痘疮入眼,或痘疹入眼。详各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黄芩、陈皮各一钱,麦门冬二钱,贝母一钱五分,赤茯苓、黄连(酒炒)各七分,桑白皮(蜜炙)、甘草各五分,蒲公英三钱。水煎,另用大黄三钱开水泡一时,澄汁一小杯,冲服。治疹出忽
治疗大肠实热所致的痢证、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以及便血诸证的方法。多以清热解毒与凉血或行气药相配合,从而达到清热、去湿、止血、止泻、止痛等目的。常用如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舌根黄苔、中心红,尖色白,舌短缩不能伸出口外。此为风痰夹宿食所致,多兼见谵语、狂妄等症(见《伤寒舌鉴》)。治宜涤痰导滞,兼除风邪。
①经穴名。代号RN16。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五肋间隙。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
见《南京民间药草》。即芦根,详该条。
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挛条。
炼丹术。把九转之丹再炼一次。《抱朴子内篇·金丹》:“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儿一斤于盖下(米砂)。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须臾翕然俱起,煌煌辉辉,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