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为疠风兼证。见《杂病准绳》卷五。由气虚而引起的,宜用四君子汤加升麻、当归;因元气下陷而引起的,服补中益气汤;肾虚者用六味地黄丸。
证名。指两胁部肿胀疼痛。多由湿热而致。《张氏医通·诸痛门》:“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滞者,属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辨证录·胁痛门》载有右胁肿痛是脾火内伏,瘀血存注不散而致,用败瘀止痛汤。
病名。即呛食风。《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呛食风,一名飞丝毒。口中或食腥鲙之恶物发泡者。”喉风症之一。详呛食风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指黄疸病中病势急骤、险恶的一类。多因湿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症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亦有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
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涌泉疽。见该条。
【生卒】:公元十世纪【介绍】:北宋医家。973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刘翰、马志、陈昭遇等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卷。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又参加编写《太平圣惠方》。990~994年(淳化年间)为太宗
书名。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4卷。旧题明·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为四肢
见《中药材手册》。为厚朴花之别名,详该条。
指皮肤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详皮肤不仁条。
见《滇南本草》。为仙鹤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