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由热毒积于心经致咽喉干燥疼痛,无痰涎,或气喘,饮食吞咽有碍,甚则呛食不下者为重症。《焦氏喉科枕秘》:“呛食喉风热积心,喉中干燥立时疼,更无痰涎多气喘,若还呛食命无存。”治宜顺气利膈汤、川桔散(
证名。指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
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指用灸法治阴虚内热证的错误方法,导致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后世引作批评医者滥用补泻之语。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卷六十一。又名延胡索散。当归、赤芍药、刘寄奴、没药、炒枳壳、炒玄胡索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治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而月经不行,肚腹作痛。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痉症》。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病。症见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等。《张氏医通·诸风门》:“血虚之人发痉,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或用大
病名。一作痹。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或手足酸痛等症。《医林绳墨·痹》:“久风入中,肌肉不仁,所以为顽痹者也。”参见痹条。
清法之一。又称清金降火。治疗肺热而肺气上逆的一种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咯黄痰、口渴,舌质红苔黄,身热,脉浮数等。用泻白散或银花、桑皮、鱼腥草、前胡、枇杷叶等药。
书名。3卷。清·董废翁撰。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六经分症,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立论本于《医学纲目
病名。因误食有毒蕈菌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诸病源候论·食诸菜蕈菌中毒候》。证轻者见头痛、呕吐、腹泻、昏睡、幻视、精神错乱等;重者可迅速致死。因蕈菌所含毒素不同,按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速发型或精神型,迟
见《江西草药》。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