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黄连、黄柏、黄芩、甘草、香附、紫苏子各一两。为细末,用大黄三两熬膏和丸,弹子大,朱砂、雄黄为衣,再贴金箔,每服一丸,井水磨服。治疫疟。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廿。即腰带痈。见该条。
耳鸣的一种。《诸病源候论·耳鸣候》:“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医钞类编·耳病门》:“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有阴虚,有肝火。”《医学入门·耳》治气虚耳鸣,四君子汤。若气虚有火
见《陕西中草药》。为洋蓍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佛指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医宗金鉴》六十八卷。即手心毒。见该条。
见《闽产录异》。为柚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水飞蓟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何梦瑶《妇科精要》。指血为热迫,导致经血上壅为吐衄,下为血崩之症。如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以补为主;若去血少而热尚未减者,仍当清之。甚者三黄四物汤,轻者宜犀角地黄汤加减。
病名。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殠,“腐气也”(《说文》)。即口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