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出《外科启玄》卷二。又名白疔,生于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尤多见于手大指,其色白,且伴有发热咳嗽。治宜清泻肺热,服泻白散加解毒之品。②见《中国医学大辞典》。白刃疔之又名。见该条。
见《滇南本草》。为鸡内金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自称浮碧山人。禹航(今浙江余杭县)人。著有《太初脉辨》、《血证全集》。在医学理论上,尊崇《内经》等。
证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①指阴盛内寒所致的泄泻。《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洞泄谓食已即泄。……阴盛生内寒,故令人府藏内洞而泄。”《奇效良方·泄泻门》描述洞泄有心腹痛,大肠切痛,肠鸣食不化,手足厥冷
经穴名,代号SI8。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位于尺骨鹰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及尺神经;并有尺侧上、下副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酸味收敛,咸味润下,药性均是向里、向下,如山萸肉、五味、白芍、乌梅、牡蛎、龟板、芒硝、盐等药,皆属阴而没有升的趋向。
【介绍】:见吴其浚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官吏。字汝永,鄞县(今属浙江宁波)。曾任总兵马等官职,在抗御倭寇入侵我国沿海上有功。曾把所得到的经验方及脉诀药性等材料,增入其父万表所刊刻的《济世良方》一书中。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指经水断绝。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