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志》。为独活之药材名。详该条。
病证名。痢疾的一种类型。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八。又名蛊痢。由于患者正气内亏,感染毒疠之气,邪与气血相搏,入于肠胃,毒气蕴积,值大肠虚者,则便痢血,其特点为排出物如鸡鸭肝片。由于毒气盛热,侵入脏腑,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即乳积。详该条。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五十四。即天麻丸第三方。见天麻丸条。
【介绍】:元代医家。安徽青阳人。著《干金圣惠方》一书,已佚。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由乳食不消,伏结于内,致成癖块而引起的发热。症见癖块结于胁下,按之则痛,发热不规则,或伴有腹胀、呕吐。治宜疏肝和胃。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鳖甲,或配合服疏肝理脾丸。
【介绍】:明代医家。字养葵,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下半期。博览医书,并曾旅游于陕西、山西等地。在医理上,主要推崇薛己,对“命门”之说加以发挥。认为“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更重于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哑门,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面黑子。详该条。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又称中暑眩晕。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