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十二脉之一。即高章两种脉的复合,脉来应指盈满之象。《诊家正眼》:“曰纲者,高章相搏也。”
古代管理药品及其他有关事务的最高机构,南北朝时期北魏等朝归属门下省。至唐属殿下省。局内设奉御2人,官阶五品下。直长2人,掌管为帝王配制药物,并由文武长官1人监督。药成后,要由医佐、奉御、殿中监、皇太子
针刺麻醉法之一种。是在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通过注入注射用水或药液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镇痛作用而施行各种手术。目前应用于普通外科、五官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各种门诊小手术,其中以
儿科著作。8卷。清·黄岩撰。约成书于1800年。卷1~5首论儿科用药、诊法及灯火燋法,其次分述儿科的多种杂病;卷6~8专论痘科及麻科,其中除作者本人的见解和医案外,还摘录了历代文献中的一些资料。
又称水俞五十七处。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素问·水热穴论》:“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
经穴名。代号SI3。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位于手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并有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五卷。婴儿手足抽掣,多因妊母被风邪所袭;儿出生后,邪留脏腑,不得宣通,复感风邪,因而发病。其症多伴有壮热呕吐,睡时多惊,心神不安,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治宜祛风解痉。用羚角
古代眼科手术器械。见《目科正宗》。多用老竹制成(见图48)。用以治疗睑废、倒睫拳毛等。图48
综合性医书。10卷。明·周之干著述。此书由周氏门人整理记录,复由勾吴逋人删释校订,重予编次刊行。卷1~5分述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
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上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肘外展,使肘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