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书中以医学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和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后世传本,除《素问》(全称即《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全称即《灵枢经》)外,还有《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及《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两种古传本。《太素》是根据《内经》的原始传本重新分类改编而成;《甲乙经》则是将《内经》和《明堂孔穴治要》二书分类改编者。分别参阅素问、灵枢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条。

猜你喜欢

  • 朝天一柱香

    见《贵州草药》。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 白龙须

    出清·罗思举《简易草药》。为八角枫之须根,详八角枫条。

  • 史源

    【介绍】:宋代外科医生。幼时学举业,后学医,善于应用灸法治疗痈疽,撰《治背疽方》一卷,已佚。

  • 胞浆水

    即羊水。详该条。

  • 山枣子

    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广枣之别名,详该条。

  • 李明之

    【介绍】:见李杲条。

  • 鱼肚痈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指生于小腿肚的痈。证治见外痈条。

  • 胸胁苦满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胸胁部满闷不舒。《内经》有“胸胁支满”(《灵枢·经脉》)、“胸胁满”(《素问·刺热论》)的记载,义同胸胁苦满。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常见于少阳病

  • 痰滞恶阻

    病证名。恶阻症型之一。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聚湿成痰,孕后经血壅闭,冲脉之气上逆,痰饮随逆气上冲所致。症见恶心,呕吐痰涎,胸满不食等。治宜豁痰降逆。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 客忤似痫

    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客忤,口吐青、黄、白沫,水谷挟杂,面色变异,喘息腹痛,反则瘈疭,状如惊痫,眼不上窜,为客忤似痫,治宜镇惊安神《幼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