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科补要

伤科补要

  • 伤科补要

    凡例《灵枢经》骨度尺寸头部胸腹部背部侧部四肢部器具总论第一则·金疮论治第二则·治伤法论第三则·跌打损伤内治证第四则·至险之证不治论第五则·从高坠下伤第六则·颠顶骨伤第七则·囟门骨伤第八则·鼻梁骨断第九

  • 伤科补要

    书名。4卷。清·钱秀昌撰。刊于1818年。本书系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参以作者的临床经验编成。卷1为人体要穴、正骨器械、骨度及脉诀;卷2为治伤三十六则,治疗金疮的理论与身体各部伤科疾病;卷

猜你喜欢

  • 肾虚崩漏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由肾虚不能约制胞络,以致冲任不固,而成崩漏下血不止,兼见腰膝痠软,疲倦乏力等。宜补肾固冲。方用固冲汤加鹿角胶。

  • 辛开苦泄

    汗法之一。又称辛开苦降,简称开泄。①用辛味药发散表邪,用苦味药清泄里热。如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咽痛,舌苔黄白,脉浮数等,可用桑菊饮加黄芩、大青叶等,以辛凉透解,兼清泄里热。②因痰湿热

  • 扑粉

    一种外治法所用之药粉。亦称温粉。把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皮肤上而发挥药效者。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煅龙骨、煅牡蛎、生黄芪、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身上止汗;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以爽身止痒。

  • 黑疔

    病名。①系指牙龈生疔色黑。多由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薰蒸而成。为疔生于牙缝龈肉上,其色黑,且麻木而痒,或破溃后流脓血,疼痛甚剧,连及腮项。“牙疔牙缝胃火成,大肠湿热亦可生。肿如粟米连腮痛,若兼麻痒即黑

  • 如眉老人

    【介绍】:见李冠仙条。

  • 下睑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又名下胞、下睥。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下睑之睑弦,下界为眼眶之下缘。参见眼睑条。

  • 胆风毒气

    证名。指风毒之气入胆而昏困多睡之症。《圣济总录》:“治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困多睡,酸枣仁汤方。酸枣仁研,生用一两,腊茶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二两。右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 痤疿疮

    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的论述。指生于股臀间的疮疡。《外科正宗》卷四:“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痒痛非常,浑身草刺。”由脾经湿热,湿毒郁久而成;或因久坐卑湿之地,或坐烈日石上酿

  • 阴廉

    经穴名。代号LR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2寸,长收肌外缘处。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

  • 白漏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四。指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沥不断者为白漏。多因脾肺气虚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劳伤血气,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少阴二经,主下为月水,伤损经血,冲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