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下利之因寒毒所致者。《卫生宝鉴·补遗》:“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清黑,或有清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参见寒泄、下利条。
出《本草拾遗》。为萝藦之别名,详该条。
煎、炒、炸、烤、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偏嗜则可能损耗胃阴,发生内热病证。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复溜,见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字文君。清河东武城(今北京市境内)人。擅长针灸。
【介绍】:见刘瑾条。
头部。因头位居于人体之首,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风赤疮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妇产科》。为一点血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