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
书名。8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其内容与《伤寒论》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前6卷论述病证和治法为主;后2卷介绍治疗方剂
病名。①《周礼·天官冢宰下》:“凡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郑玄注:“身伤曰疡。”是指身体受伤者,皆可称疡。②《礼记·曲礼上》:“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指疮疡。《素问·风论》:“故使肌肉愤而有疡。
即分娩。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养吾。桐乡(在安徽桐城北)人,长于眼科,撰《银海指南》一书(1810年刊行),结合自身经验,参照古书,用方多宗张景岳,用药宗徐之才。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生于神珠之上,斑斑杂杂,盖五脏经络间之气俱伤,结为此疾。……此状与斑脂翳,玛瑙内伤形略相似。斑脂翳乃破而结成瘢痕不能去者;玛瑙内伤乃小而薄,未掩瞳神之轻者;此则高厚显大,
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分皮腠、肌腠、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金匮要略
【生卒】:1737~?【介绍】:清代医家。字宣治,号橡村。安徽歙县人。少时弃科举,喜好医术,先后从程嘉予等名医学医,博览医书,长于儿科,尤长于痘疹,在当地闻名,人称“橡村先生”。曾专心研究痘疹多年,采
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出《难经·六十九难》。运用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来治疗五脏虚证。如肾为肝母,肝的虚证,不仅补肝,还须补肾。又如肝有虚火,症见失眠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无力,用滋水涵木法,补肾水以制肝的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