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儿枕痛

儿枕痛

病名,见《古今医鉴》卷十二。又名儿枕块儿枕不安块痛产枕痛血枕痛血块痛血母块产后儿枕腹痛产后腹中块痛等。多因产后败血未尽,或风寒乘虚侵袭胞脉,血被寒凝,瘀血内停所致。恶露未尽者,症见小腹硬痛拒按,或可摸到硬块,兼见恶露不下或不畅,治宜活血祛瘀,方用《傅青主女科散结定痛汤失笑散等;血被寒凝者,症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兼见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恶露涩滞不下,治宜温经散寒祛瘀,方用生化汤加减。

猜你喜欢

  • 化热

    外感表证传里所表现的热性病变。风、寒、燥、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在初期阶段,多有恶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

  • 即喉咙。俗称嗓子。详喉条。

  • 四白灭瘢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五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蚕、鹰矢白、密陀僧各等分。为细末,水调搽患处。治痘疮落痂,面痣雀瘢。

  • 扬腕法

    推拿手法。见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寿山正骨经验》。一双手分别握住患者腕部桡、尺骨下端,两拇指在上,其余四指抵住掌根部,一紧一松,使腕关节轻快地作屈伸活动。

  • 足阳明标本

    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挟颃颡也。”颃颡,指喉头及咽峡部。

  • 胎衣不出

    见《经效产宝》。即胞衣不下。详该条。

  • 经来目痛

    病证名。指经行时眼干涩痛。多因肝血虚、目失所养。症见眼目涩痛,肿涩难开或伴有头痛眩晕。治宜补血养肝。方用当归补血汤合杞菊地黄丸。

  • 少泽

    经穴名。代号SI1。出《灵枢·本输》。别名小吉。属手太阳小肠经。井(金)穴。位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及指背神经;并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和指背动、静脉形成的动、静

  • 祝味菊

    【介绍】:民国时期医家。四川人。曾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处以改进中医,著有《伤寒质难》。

  • 一见消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