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热炽盛引起的实热证。以胃肠、肝胆实火为常见。其证候表现为高热、头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饮、烦躁、腹痛拒按、胁痛、便秘,甚或吐血、衄血,或发斑疹,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等。治宜清热泻火为主。
病证名。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鍼》。即哮拔、醋呛哮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白芥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有头疽生于肺俞及肝俞。证治同发背。
书名。3卷,附录1卷。清·朱沛文编撰于1892年。本书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著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樟木。详该条。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
舌根黄苔、中心红,尖色白,舌短缩不能伸出口外。此为风痰夹宿食所致,多兼见谵语、狂妄等症(见《伤寒舌鉴》)。治宜涤痰导滞,兼除风邪。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明代始独立设科,参见十三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