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假蒟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小儿齁喘之发于乳哺期者。其症气喘促而连续,不能以息,久延不已。多因伤乳而得。伴有痰涎壅盛,喘息有声。先用山楂、神曲、麦芽煎汤服,以消乳食;次用越婢加半夏汤,以定其喘。奶哮遇气候
书名。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五卷。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朋来同编。本书收载医案250余则。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
病名。《疫痧草》:“烂喉疫痧,以喉为主。喉烂浅者疫邪轻,喉烂深者疫邪重。”相当于猩红热。参见烂喉痧条。
经穴名。代号ST1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一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胸前神经分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咳吐脓血等。斜刺
见《云南中草药》。为金铁锁之别名,详该条。
类中风之一。见《万病回春·类中风》。又名火中。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铺地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惊风辟妄》。指小儿急慢惊风。详搐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五方。白蔻仁、木香、藿香、砂仁、甘草。水煎服。治气胀腹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