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惊悸

惊悸

证名。①无故自惊恐惧而悸动不宁,名为惊悸。《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参见心悸怔忡条。②因惊而悸为惊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遂使惊悸,名曰心惊胆寒。”③突然心跳欲厥时作时止者为惊悸。《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参见、心悸、怔忡等条。

猜你喜欢

  • 屈肘俯掌位

    针灸体位名。见坐位条。

  • 牙疔风

    病名。《喉科心法》:“不分上下内外,生于牙缝之间,初起寒热交作,牙齿疼痛,疮形如粟,红紫坚硬,若麻木漫肿腮颊,神昏者凶,由胃经火毒而成。即服六神丸。”参见牙疔条。

  • 见《灵枢·肠胃》。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 瘿气

    见《医学入门》卷六。瘿之别名。详该条。

  • 六经提纲

    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从《伤寒论》条文中提出来的。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六经提纲为:①“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 阳疟

    病名。①指三阳疟。见《类证治裁·阴疟》。详见三阳疟条。②泛指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医学入门·疟》:“疟疾先要阴阳定。阳为外感邪气,其间阳为风暑,有汗;阴为寒湿,无汗。阴为内伤正气虚,其间阳为气

  • 卒中急风

    病名。指头晕目眩,突然跌仆之症。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多因痰涎壅塞所致。症见头眩目花,突然跌倒,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等。治宜豁痰逐络为主。可用碧霞丹、辰砂天麻圆等方。参见急中风条。

  • 煨针

    即火针。《针灸聚英》:“火针即煨针也。”见火针条。

  • 通阳

    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湿温病湿阻三焦,用三仁汤;痰浊瘀阻胸阳引致的心绞痛,用苏合香丸、失笑散等;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逆厥冷,用当归四逆

  • 睛明骨

    骨名。指构成眼眶的诸骨。《伤科汇纂》:“两眼眶骨,即左右睛明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