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流出于外。《素问·著志教论》:“阳气滂溢,干嗌喉塞。”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亦名小儿胎元内障。证见小儿“初生观物,转睛不快,至四五岁瞳人洁白,昏蒙不见,延至年高,无药可治,由胎中受热致损也”(《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相当于今之先天性白内障。详圆翳内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即油汗。详绝汗条。
【介绍】:见吴昆条。
①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②指第三伏,即末伏。
病证名。见佚名《眼科统秘》。即雀目。详该条。
指肠中有气转动,时时放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集注》卷五:“按矢气二字
【介绍】:见李炳条。
病证名。《竹林寺妇科秘方考》:“经水内有白虫如鸡肠,满腹疼痛。宜推虫从大便出。先用追虫丸(续随子、槟榔、牵牛子、大戟、甘遂、芫花、当门子),后用建中丸(黄芪、肉桂、甘草、白芍)。”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称子疟、胎疟。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停滞,夏伤于暑,感染疟邪所致。治宜和解驱邪,健脾安胎。用七宝散。若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者,宜六君子汤加藿香、桔梗、苍术;停食而又感寒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