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痧痘集解条。
亦称生斑舌。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斑疹,急用透疹解毒,待斑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斑(见《伤寒舌鉴》)。
《奇效良方》卷二方。乳香、川乌、没药、五灵脂、白胶香、地龙、干姜、半夏、五加皮、赤小豆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黑豆淋酒送下。治中风瘫痪不遂,手足亸曳,口眼斜,或旋运僵仆,
医论著作。清·王秉衡撰。刊于1808年。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医著有关内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发挥。书中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较浅近实用。其曾孙王士雄加有详细刊注,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娩,古作免、挽。又名分诞、分解、免身、免乳。指妊娠二十八周以上的胎儿,娩出母体的过程。
切诊内容之一。切按病人的胸腹部,以了解病痛的部位、范围大小、冷热、硬度及喜按、拒按等,是对痞满、积液和癥瘕积聚等一类病变的检查方法。
见《外科真诠》。草乌五钱,白芷一两,龙骨一钱五分,五倍子四两。先将前三味搥碎,入五倍子同炒焦,只用五倍子研细,香油调刷患处。治甲疽,症见足趾甲旁,胬肉高突,时流黄水,疼痛难忍。
书名。《中医临床参考丛书》之一。江苏新医学院主编。上篇为总论部分,阐述温病的概念,温病、伤寒的区别,温病与温疫的关系,并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法等做了扼要而全面的介绍;下篇各论部分,能融会古今温
见《山东中药》。为丹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因跌扑坠堕误行补涩所致。《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参见血鼓、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