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榔榆皮

榔榆皮

《中药大辞典》:榔榆皮

药材名称榔榆皮

拼音Lánɡ Yú Pí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榆科植物榔榆树皮根皮。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榔榆,又名:樠木(《左传》),松心木(《说文》),朗榆(《本草拾遗》),榔榆(《纲目》),小叶榆、枸丝榆、秋输、豺皮榆、田柳榆。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胸径可达70厘米。树皮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老枝灰色,小枝红褐色,多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至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5~5.5厘米,宽1~2.8厘米,基部圆形,稍歪,先端短尖,叶缘具单锯齿,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绿色,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淡绿色;叶有短柄;托叶狭,早落。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雄蕊4,花药椭圆形;雌蕊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卵状椭圆形,顶端有凹陷。种子位于中央,长约1厘米。花期7~9月,果期10月(浙江)。

生境分部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分布广西、广东、台湾、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5%。

木材含7-羟基卡达烯醛、3-甲氧基-7-羟基卡达烯醛、曼末酮C、曼宋酮G、谷甾醇。

性味①《本草拾遗》:"甘,寒,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消痈。

①《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

②《纲目》:"治小儿解颅。"

复方①治乳痈:郎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榔榆皮

药材名称榔榆皮

拼音Lánɡ Yú Pí

别名朗榆皮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拾遗》:榔榆生山中,如榆,皮有滑汁。秋生荚如北榆。

2.《纲目》:大榆二月生荚,榔榆八月生荚,可分别。

来源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榔榆的树皮、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arvifolia Jacq.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老枝灰色,小枝红褐色,被柔毛。叶互生;革质,有短叶柄;托叶狭、早落;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卵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1-2.8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稍偏斜,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绿色,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浅绿色,边缘有单锯齿。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雄蕊4;雌蕊1,1室,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cm,宽约0.6cm,顶端凹陷,种子位于中央。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呈长卷曲状。外表面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有突出的横向皮孔;内表面黄白色。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外侧棕红色,内侧黄白色。气特异,珠淡,嚼之有粘液感。根皮表面灰黄棕色,较平滑。余同树皮。

化学成分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stigmas-terol)等植物甾醇,并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木材含7-羟基卡达烯醛(3-methoxy-7-hydroxycadalenal),曼宋酮(mansonone)C、G、E,8-甲基-5-异丙基-2-羟基-3-萘甲酸(8-methyl-5-isopropyl-5-isopropyl-2-hydroxy-3-naphtha-lene carboxylic acid),裂叶榆萜(lacinilene)A,8-甲基-5-异丙基-2-萘酚(8-methyl-5-isopropyl-2-naphathalenol),谷甾醇(sitos-terol)。

性味甘;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热淋;小便不利;疮疡肿毒;乳痈;水火烫伤;痢疾;胃肠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肠,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水调敷。

复方①治乳痈: 榔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②治风毒流注: 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2.《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

3.《纲目》:治小儿解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竹叶椒叶

    《中药大辞典》:竹叶椒叶药材名称竹叶椒叶拼音Zhú Yè Jiāo Yè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叶片,夏、秋采收,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叶

  • 地黄花

    药材名称地黄花拼音Dì Huánɡ Huā别名蜜罐(《植物名实图考》)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花蕾。功能主治治消渴,肾虚腰痛。①《本草图经》:"为末服食,功

  • 三月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月花药材名称三月花别名报春花、华紫报春花来源报春花科三月花Primula sinopurpurea Balf. f.,以根或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红河。性味麻、微苦,微温。功能主

  • 山大黄

    药材名称山大黄拼音Shān Dài Huánɡ别名唐大黄、台黄、土大黄、峪黄、籽黄、北大黄、大黄、格西古讷、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苦大黄、华北大黄、祁黄、庄黄出处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药材

  • 毛叶柿叶

    药材名称毛叶柿叶拼音Máo Yè Shì Yè别名紫藿香、涩藿香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岩柿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dumetorum W.W.Smith[Dmollifolia

  • 火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火油草药材名称火油草别名走马风来源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千头艾纳香Blumea lanceolaria (Roxb.) Druce,以叶入药。全年可采,多为鲜用。性味辛,平。功能主治祛风

  • 落霜红根

    《中药大辞典》:落霜红根药材名称落霜红根拼音Luò Shuānɡ Hónɡ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冬青科植物落霜红的根。性味甘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肺痈,汤火

  • 紫地榆

    药材名称紫地榆拼音Zǐ Dì Yú别名隔山消、赤地榆来源牻牛儿苗科老鹤草属植物紫地榆Geranium strictipes R. Knuth [G. strigosum auct.

  • 碎米蕨

    药材名称碎米蕨拼音Suì Mǐ Jué别名毛轴碎米蕨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碎米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ilosoria mysuriensis(Wall.)Ching et Shin

  • 浙樟

    药材名称浙樟别名桂皮来源樟科浙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Nakai,以树皮、根入药。生境分部浙江、江西、湖南。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寒镇痛,行气健胃。主治腹痛,风湿痛,创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