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旁杂论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隋唐时期医药机构的职称。隶属于太医署。掌管药园的全面工作,共2人。参见药园条。
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否,与痞同义,有闷满堵滞的意思。《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膈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即鼻息肉、鼻菌、鼻痔。详各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即乳发。见该条。
是对阴血亏虚感冒的治法。症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舌嫩红,少苔,脉濡数等,处方由养血药与解表药组成,如葱白七味饮。
病证名。指崩下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
【生卒】:十三世纪【介绍】:南宋医家。又称刘居士。桃溪(今福建境内)人。本习儒学,后弃儒为医。钻研医术,救治不少病人。1216年(嘉定九年)收集整理治验,编成《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各20卷
见舒卡·年姆尼多吉条。
见《酉阳杂俎》。为刀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