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清法

清法

又称清热法。用寒凉药物以清解热证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温者清之”。此法适用于热性病和其他热证。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对其他热病,则多根据脏腑辨证,针对某脏某腑的热证而立法处方。如口舌生疮用导赤散心火牙龈肿痛用清胃散胃火胁痛耳聋目赤龙胆泻肝汤肝火燥热咳嗽泻白散肺火热痢后重用白头翁汤清肠火等。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对虚热证多用甘凉清热。清法常可与他法配合,如与下法合则属清下法(寒下);与汗法合则为清解法;与补法合则为清补法。甚至可与温法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证。清法不宜久用,病去即止。病后体虚及产后妇女须慎用。

猜你喜欢

  • 极泉

    经穴名。代号HT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举臂开腋取穴。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外侧为腋动脉。主治心痛,目黄,胸胁痛,腋下肿,肩臂不举等。直刺0.5~

  • 内经十二脉

    《内经》所论述的十二种脉象。即鼓、搏、坚、横、急、喘、躁、疏、格、关、溢、覆。《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季胁

    ①又名季肋、软肋、撅肋。相当于侧胸第十一、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②章门穴别名。见《针灸大全》。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

  • 腋汗

    证名。见《医林绳墨·汗》。指两腋下多汗。有因肝虚挟热者,治以补肝养血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有因少阳挟热者,治宜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并可外用牡矾丹擦出汗处。

  • 旋螺突睛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指旋螺突起之睛珠亦显突出者。参见旋螺突起条。

  • 劳神咳嗽

    病证名。指劳神伤心所致的虚咳。《不居集》卷十五:“劳神咳嗽,咳而因劳神伤心,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治宜劫劳散、梦授天王补心丹等。参见咳嗽、劳咳、心咳条。

  • 南刘寄奴

    见《中药志》。即刘寄奴,详该条。

  • 五官之一。即眼。为视觉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灵枢·大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 医学白话

    书名。4卷。清·洪寿曼编于1907年。本书内容采自前人医著,用白话的形式予以阐述。为初学入门读物。卷1脏腑功能、四诊、治法;卷2~4内伤,外感,妇、儿多科病症,附录杂病简验方。全书文字浅近,吸取了西洋

  • 临产七候

    见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分娩过程的七种症候。即脐腹急痛,腰酸重坠,眼中出火,谷道挺进,室户肿满,手中指筋脉跳动,胞浆或血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