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法
详清法条。
详清法条。
【介绍】:见络却条。
【介绍】:唐外科医生。约八世纪时遇高人授予《发背方》,有效验,却以之卖弄求利。后于九江为虎所食。驿吏在其囊中得《发背方》真本,由太原王昇之写以传世。
经穴名。代号KI20。出《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名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4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
病证名。指因多劳过欲,真阴亏损,阳浮引阴血从上窍而出的衄血。《景岳全书·杂证谟》:“衄血有格阳证者,以阴亏于下,而阳浮于上,但察其六脉细微,全无热证,或脉且浮虚豁大,上热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证也。治
证名。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古称上气、喘息,一般统称气喘。以呼吸急促为特征。发病多与肺肾有密切关系。《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
病名。见王兆铭《中西医结合痔漏临床证治》。即外痔并发炎症,红肿疼痛者。宜清热解毒、疏风。服槐角丸,外用祛毒汤熏洗。参见血栓痔条。
《银海精微》卷上方。黄芩、郁金、大黄、防风、栀子、当归、川芎、赤芍药、龙胆草。为末,每服三钱,食后酒调服,日二次。治睛珠疼痛,瞳仁渐变青白色.忽然凸起血丝缠绕。
证名,亦称口僻。指口唇歪斜于一侧的症象。出《灵枢·经脉》。多由风寒阻滞经脉所致。《诸病源候论·风口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脉浮而迟者可
见《云南中草药》。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见《山西中药志》。为木贼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