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嗽

热嗽

病名。指邪热犯肺或积热伤肺所致的咳嗽。《外台秘要》卷九:“热嗽者,年少力壮,体气充满,将息伤热,积热所成,故致热嗽。”《圣济总录·咳嗽门》:“热嗽之状,嗽而少涎。由邪热熏于上焦,客于肺经,使津液内燥,搏于咽嗌喉咙不利,随其呼吸而咳嗽也。”《证治要诀》卷六:“热嗽,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黄且浓,或带血缕,或带血腥臭,或坚如蛎肉。”方用金沸草散旋覆汤等。亦有伤于暑热所致者。《洁古家珍·咳嗽》:“夏月嗽而发寒热者,谓热嗽。”《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热嗽,伤于暑热而得嗽也,其脉数,必兼口燥声嘶烦热引饮,或吐涎沫,甚至咯血,宜洗肺散,芩半丸,黄连化痰丸。”又指咳嗽饮水暂止,或酒后嗽甚者。《赤水玄珠》卷七:“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热嗽以小柴胡汤。”又:“凡饮酒后嗽甚者,热嗽也。”参见热痰嗽伤热咳嗽伤暑咳嗽等条。

猜你喜欢

  • 清毒拨翳汤

    《疡医大全》卷十方。生地黄一钱五分,当归一钱,柴胡八分,牛蒡子、白蒺藜、天花粉、葛粉、薄荷、防风、川芎、密蒙花、谷精草、草决明、菊花各七分,栀子、羌活、木贼草各五分,黄连三分,生姜一片。水煎服。治痧痘

  • 足阳明脉

    经脉名。即足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阳明脉:循胻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膉(嗌),夹(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指废,胻痛,膝中种(肿),腹种(肿),乳内兼(廉

  • 鼻肿

    病证名。《石室秘录》卷一:“鼻肿者,乃肺金火盛也。”常由肺经火毒上攻所致。证见鼻部肿大,甚则肿大如拳,疼痛异常。初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用仙方活命饮或凉膈散加减;后期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 消积集香丸

    《卫生宝鉴》卷四方。木香、陈皮、青皮、炮三棱、炮莪术、炒黑牵牛子、炒白牵牛子、炒茴香、炒巴豆各半两。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丸,温姜汤送下,以利为度。治寒冷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积聚、

  • 脾足太阴之脉

    出《灵枢·经脉》。即足太阴脾经。详该条。

  • 脐中流血

    病证名。指脐中出血。若其血不多,夹水流出者,乃大小肠火旺,以致肾经干燥无水滋润所致。须以治肾为主,方用两止汤或障脐汤(《辨证录》:大黄、当归、生地、地榆)。

  • 刘居士

    【介绍】:见刘信甫条。

  • 心烦嗜睡痧

    痧证之一。见《痧胀然犀照》。详痧烦、痧睡条。

  • 清胆安神

    清法之一。治疗胆热而引起烦躁不得眠的方法。常用方如蒿芩清胆汤。

  • 心气不宁

    泛指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等症状。可因劳神过度,或心血不足,或因惊恐损及心气而致,多兼见神疲怠倦,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若因湿痰、瘀血或水气凌心,则兼见湿痰、瘀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故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