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因寒湿乘虚入里,而致小便不通。因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微,气化不宣,水道不能通调,而致小便不通。症见神疲、声低、面唇色淡、舌润、指纹淡红。治宜培补元气,温化利水。用五苓散合
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1卷。金元·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
病证名。指咳嗽声音嘶嗄。多因热嗽、冷热嗽久延所致。《不居集》卷十五:“失音嗽。有热嗽失音咽疼,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者尤宜。嗽而失音者,非独
出《本草纲目》。即炮制。清·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专论药物炮制方法。详炮制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谓:“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即中搭手。见该条。
见《药品化义》。为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沈金鳌条。
经验方。见《耳鼻咽喉科学》(武汉医学院)。雄黄、皂角、明矾、胆矾各等分。为末,枣泥为丸,每丸重0.12克,每服一丸,含化,日二次。功能化痰开窍,清热解毒,消肿祛痰。治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者。
【介绍】:晋代医生。一作靳邵。精于经方本草,但迎合服食之风制五石散,为封建统治阶级士大夫所推重。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即尘埃入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