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泛指人体各种寄生虫病。古医籍记载的多指肠道寄生虫。
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乙、丁、己、辛、癸为阴。阴干主运气不足,为不及。
见《皇汉医学·产科发蒙》。即儿枕痛。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燕口、口吻疮。指口角生疮而湿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亦见于《疡医大全》卷十四。多由脾胃有热上攻口唇所致。
见开宝新详定本草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厚朴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大蓟之别名,详该条。
是全身络脉的约数。《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匕于面而走空窍……”
病证名。指太阴病出现痉症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