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门

耳门

经穴名。代号SJ21。①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②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名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③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

猜你喜欢

  • 上官均

    【介绍】:宋代官吏,兼习医学。字彦衡,生平不详。集有《伤寒要论方》一卷,已佚。

  • 去恶清肺汤

    《医醇賸义》卷四方。当归、苏子、贝母各二钱,川芎、桃仁、延胡索、橘红各一钱,炮姜、降香各五分,山楂炭、桑白皮各三钱,苏木三分。水煎,加童便一杯冲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

  • 伊尹

    【介绍】:商宰相,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厨师,负鼎俎以滋味取悦于汤,汤用为“小臣”,后任国政,佐汤伐桀。有姜、桂于享调之论。《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

  • 别穴

    经穴分类名。见《医学入门》。即经外奇穴,详该条。

  • 足瘊

    脚病名。即足部的各种扁平疣、寻常疣、粉瘤等。多为生物、物理刺激造成。症状轻微,后期转变为脚垫、垫黄或垫核后,疼痛显著;部分足瘊具有传染性。修脚业按其形态特点将足瘊分为刺瘊子(即寻常疣)肉瘊子(即扁平疣

  • 巨窌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平视),平鼻翼下缘处。③丝竹空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

  • 水土不服

    初到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病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

  • 抽搐

    瘛疭的别称。简称搐。《医碥》卷四:“抽搐者,手足频频伸缩也。”《伤寒明理论》卷三:“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瘛疭,俗谓之搐者是也。”详瘛疭条。

  • 谷白皮

    见《千金翼方·本草》。为米皮糠之别名,详该条。

  • 火陷

    证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多见于有头疽毒盛期。因气不能引血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所致。证见:疮色紫暗,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