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肾虚证

肾虚证

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肾虚,……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圣济总录》卷五十一:“肾虚,论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虚弱,则足少阴之经不利,故其证腰背痠痛,小便滑利,脐腹痛耳鸣四肢逆冷,骨枯髓寒,足胫力劣,不能久立。”《本草经疏》:“肾虚,即肾水真阴不足。十八证,肾虚腰痛,属精气虚;骨乏无力,属阴精不足,虚主骨故也;骨蒸潮热,属精血虚极;梦遗泄精,属肾风有火;溺有余沥,属气虚;溺血血淋,属肾虚有火,热伤血分;伤精白浊,属房劳过度,以致精伤流出,似白浊证;五淋属肾虚,兼有湿热;精塞水窍不通,属房欲不竟,或思欲不遂,或惧泄忍精,或老人气不足以送精出窍;齿浮真牙摇动,及下龈软,或齿衄,属肾虚有热;下消,属肾阴虚,火扰下焦善恐,属肾气虚肾藏志故也;阴窍漏气,属肾气虚不固,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故见是证;疝,属虚寒,湿邪乘虚客之所致;……奔豚,属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方用补肾丸鹿茸丸补肾磁石丸等方。参肾病肾虚寒等条。

猜你喜欢

  • 烂疬

    病名。即阳明经部位的瘰疬而易溃难敛者。《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九:“瘰疬者手足少阳蕴热积滞所致也。二经多气少血,所以结核坚而不溃,延蔓串通。若阳明经则气血多而溃矣,俗名烂疬。”

  • 湿胜则濡泻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湿气偏胜而出现泄泻。脾恶湿喜燥,湿气内盛则脾阳受遏,运化功能失调,故见脘腹胀闷、大便泄泻等症。

  • 赣州正俗方

    书名。见《宋史·艺文志》。2卷。宋·刘彝撰。据《宋史》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 飞扬蕨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 疮疡大便不通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指患疮疡期间兼见大便秘结。若疮肿焮红头痛,脉洪数实大,欲作脓时移热肠胃而致便秘者,宜泻热通下,方用内疏黄连汤;若溃后出脓血较多,肠失濡养,形衰便秘,脉微芤数者,宜补虚润

  • 产后四不活

    是古时对产后四种危重症的描述。宋·陈选《妇科秘兰》:“一者身体强直,有如反张,小腹胀痛,口噤不开,亦名蓐风,乃产后为风邪所中,华佗愈风散灌之最妙(方见产后中风条),不得大发其汗。二者产后气急,喉中如猫

  • 四支别离

    证名。见《素问识》卷八。又称四肢别离,详该条。

  • 深师方

    书名。又名《僧深药方》(《隋书经籍志》)、《僧深集方》(《旧唐书·经籍志》)。据《千金要方》卷七载:“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支)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原书已佚,后世医著多有引录。

  • 葛可久

    【介绍】:见葛乾孙条。

  • 奇病论篇

    《素问》篇名。奇病,是异于寻常的疾病。本篇所论述身重而喑、息积、疹筋、厥逆、脾瘅、胆瘅、五有余二不足、胎病、肾风等,皆有异于常病,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