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胡颓子

胡颓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胡颓子

药材名称胡颓子

拼音Hú Tuí Zǐ

别名牛奶子根、半春子、半含春、石滚子、四枣、柿模、羊奶奶、甜棒锤

来源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以根、叶果实入药。夏季采叶,四季采根,立夏果实成熟时采果。分别晒干。

性味根:苦、平。

叶:微苦,平。

果:甘、酸,平。

功能主治根:祛风利湿,行瘀止血。用于传染性肝炎,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痛,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白带,跌打损伤。

叶: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

果:消食止痢。用于肠炎,痢疾,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根1~2两,叶、果3~5钱。

备注(1)同属植物藤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nb.功效类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胡颓子

药材名称胡颓子

拼音Hú Tuí Zǐ

别名卢都子(《中藏经》),雀儿酥(《雷公炮炙论》),王婆奶(《履巉岩本草》),蒲颓子、半含春(《纲目》),半春子、甜棒捶(《植物名实图考》),牛奶子、石滚子(《草木便方》),羊母奶子(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糖罐头(迈尔氏《中国植物名录》),羊奶奶(《贵州民间方药集》),咸匏头(《福建民间草药》),柿蒲、灯蒲(《泉州本草》),土萸肉、补阴丹、瓶匏、田蒲(《闽东本草》)。野荸荠、野枇杷、浆米草、野水葡萄大麦奶、白萹蓄、甜果儿、麦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鸡卵子、清明子(《江西草药》),斑楂、干茄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果实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达4米,通常具刺。枝开展,小枝褐色。叶厚革质,椭圆至长圆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边缘通常波状,上面初有鳞片,后即脱落。下面初具银白色鳞片,后渐变褐色鳞片;叶柄长6~12毫米,褐色。花1~3朵或4朵簇生,银白色,下垂,长约1厘米,有香气;花被筒圆筒形或漏斗形,筒部在子房上部突狭细,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上位,花柱无毛,柱头不裂。果实椭圆形,长约1.5厘米,被锈色鳞片,成熟时棕红色。花期10~11月。果熟期翌年5月。

生境分部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挥发油。

性味酸湿,平。

①《中藏经》:"酸涩。"

②马碗《食经》:"味甘。"

③《纲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泻痢,消渴,喘咳。

①马琬《食经》:"补益五脏。"

②《草木便方》:"除烦热,消渴。"

③《现代实用中药》:"收敛,止泻,治痢疾。"

④《福建民间草药》:"止血,疗痢。"

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收敛止泻,止咳平喘。治消化不良,疝气,喘咳,血崩,骨髓炎,痔疮,腰部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颓子

药材名称胡颓子

拼音Hú Tuí Zǐ

英文名Fruit of Thorny Elaeagnus

别名卢都子、雀儿酥、王婆奶、蒲颓子、半含春、半春子、甜棒捶、牛奶子、羊奶奶、假灯笼、梅花泡、咸匏头、柿蒲、土萸肉、补阴丹、野枇杷、野水葡萄、甜果儿、麦榄、清明子、潘桑果、野枣子、羊头泡、白叶丹、半钱子、小青六、郎郎崽、斑楂、旗杞。

出处1.《中藏经》:胡颓子,其实酸涩,夏红可食,形如枣,核类山茱萸。拣叶背白者用。

2.《本草经集注》:胡颓子,凌冬不雕,子亦应益人。或云寒热病不可食。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采收和储藏:4-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胡颓子 常绿直立灌木,高3-4m。具刺,刺长20-40mm,深褐色;小枝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后显黑色,具光泽。叶互生;叶柄长5-8mm;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5-10cm,宽1.8-5cm,两端钝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侧脉7-9对,与中脉开展成50-60°角,网状脉在上面明显。花白色或银白色,下垂,被鳞片,1-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3-5mm,花被筒圆形或漏斗形,长5-7mm,先端4裂,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子房上位,花柱直立,无毛。果实椭圆形,长12-14mm,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花期9-12月,果期翌年4-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于春季播种育苗,苗高30cm以上时移植。西南地区多用扦插繁殖,在苗床上每隔10-15cm插1条,成活后按株距2m定植。

田间管理 扦插后注意除草;天旱时浇水。第2年3-4月新芽萌发时,除浅耕除草1次外,还要追施清淡人畜粪水1次。以后在6、8、11月各中耕除草1次,11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过冬。第3年管理与第2年相同。

化学成分花含挥发油。

性味酸;涩;平

归经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泻;健脾消食;止咳平喘;止血。主泄泻;痢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气喘;崩漏;痔疮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1. 马琬《食经》:补益五脏。

2.《草木便方》:除烦热,消渴。

3.《现代实用中药》:收敛,止泻,治痢疾。

4.《福建民间草药》:止血,疗痢。

5.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收敛止泻,止咳平喘。治消化不良,疝气,喘咳,血崩,骨髓炎,痔疮,腰部扭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松球

    《中药大辞典》:松球药材名称松球拼音Sōnɡ Qiú别名松实(《别录》),松元(《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松科植物油松或马尾松、云南松等的球果。化学成分种仁含蛋白质15.3%,脂

  • 红芪

    《中国药典》:红芪药材名称红芪拼音Hónɡ Qí英文名RADIX HEDYSARI别名岩黄芪、黑芪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 柄马勃

    药材名称柄马勃拼音Bǐnɡ Mǎ Bó来源药材基源:为轴灰包科真菌轴灰包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daxis pistillaris (L.ex Pers.) F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丝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瓜藤药材名称丝瓜藤拼音Sī Guā Té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L.)Roem. 的藤。夏秋采收。性味甘,平。功能主治通经活络,止咳

  • 葎草根

    药材名称葎草根拼音Lǜ Cǎo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葎草的根。功能主治治石淋,疝气,瘰疬。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或捣汁。复方①治石淋:葎草根取汁服。(《范汪方》)②治小肠疝气:割人

  • 野兔骨

    药材名称野兔骨拼音Yě Tù Gǔ来源兔目兔科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东北兔L. mandschuricus Radde;孙河兔(草兔)L. capensis L.;雪兔

  • 番薯

    《中药大辞典》:番薯药材名称番薯拼音Fān Shǔ别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

  • 青鱼枕

    《中药大辞典》:青鱼枕药材名称青鱼枕拼音Qīnɡ Yú Zhě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青鱼头中的枕骨。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疗卒心痛,平水气,以水研服之。"②

  • 覆盆子叶

    《中药大辞典》:覆盆子叶药材名称覆盆子叶拼音Fù Pén Zi Yè别名西国草(《海上集验方》)。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插田泡等的茎叶。性味《纲目》

  • 侧子

    《中药大辞典》:侧子药材名称侧子拼音Cè Zǐ别名即子(《本经》),荝子(《说文》),荝(《太平御览》)。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之小者。性味辛,热,有毒。①《吴普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