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水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李文渊条。
古病名。属怔忡之类。掣,牵引。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症见心动不宁,有牵引、紧缩感,甚则作痛,伴少气,咳呛或便泄。《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①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口吻两旁赤白肉际。主治癫狂,面瘫,三叉神经痛等。沿皮刺0.3~0.5寸。②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即口吻疮、肥疮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官阶正四品。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油风。详该条。
名词。出《医心方》。即阴道穹窿。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络却。见该条。
见《救荒本草》。为萝藦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回回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