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寒泄。见《证治要诀》卷八。多因寒气内袭,脾阳虚衰所致。《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
病名。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
【介绍】:宋代医生。撰《外科灸法论粹新书》1卷,佚。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火廓。详该条。
见《金匮要略》。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见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曾著《本草经》一卷,不传。
①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②指暗处。《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处反明”。③指前阴部位。
经穴别名。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气海,又名丹田。详气海、丹田条。
病证名。小儿胃肠实热的症状。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①指温温然,热而不甚者。《证治准绳·幼科》:“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一向热而不止是壮热也。”②《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七:“体热多睡名曰温壮。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