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明腑病

阳明腑病

病名。亦称阳明腑证。《伤寒辨证·六经证治》:“潮热自汗谵语、发渴、大便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发斑发黄,狂乱恶热,脉沉数,病在府也。”治宜攻下燥实为主。《医学心悟·阳明经病》:“假如邪已入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谵语、燥渴、便闭、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则用承气汤下之。”《伤寒全生集·足阳明经见证治例》:“若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其治阳明府病,虽均为可下,然不无轻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参见阳明病、阳明经病条。

猜你喜欢

  • 水底

    推拿穴位。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小指及第五掌骨远端旁的尺侧一线。有清心止热作用。《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水底穴,在小指旁,从指尖到乾宫外边皆是。”参见水底捞月条。

  • 补注洗冤录集证

    法医学著作。5卷。宋·宋慈撰,清·王又槐增辑,阮其新补注。本书是《洗冤集录》增补注释本的一种,也是流行较广的一种传本。参见洗冤集录条。

  • 前溲

    即尿。详该条。

  • 伤寒杂病论章句

    见孙氏医学丛书条。

  • 喻义

    【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曾任西州(今新疆境内)节度要籍的官职。撰《疗痈疽要诀》1卷,已佚。

  • 滑泻

    病名。见《万病回春·泄泻》。即滑泄。详该条。

  • 铁刺苓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

  • 絮针

    古时纺纱织线之针。《灵枢·九针论》:“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

  • 蝎螫伤

    病名。见《肘后方》卷七。伤后局部红肿剧痛;重证可用寒战、高热、牵引肢体疼痛、恶心、呕吐等。用半夏、白矾各等份为末,醋调涂;或用蜗牛,马齿苋、大蒜、胆矾等分别捣烂外搽。重证可用蝎螫方(《寿世保元》:朱砂

  • 瞀闷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昏昧兼烦闷的症状。《医学纲目》卷十六:“盖瞀者,昏也;闷者,烦也。凡瞀而不闷者,名曰昏迷。闷而不瞀者,名曰虚烦。今曰瞀闷者,谓昏迷虚烦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