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阳

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主要内容:①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②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这一理论贯串于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中。①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阳上窍浊阴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②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些观点,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相应、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内涵,并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不断有所丰富。如八纲辨证伤寒六经学说、脏腑辨证理论和温病卫气营血学说等,都是阴阳理论指导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由此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的内涵仍然是朴素的。因此,对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

猜你喜欢

  • 郑氏彤园医书四种

    丛书名。22卷。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四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

  • 心积

    五积证之一种。《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

  • 推摩法

    ①指小儿按摩法。心禅《一得集·推摩法论》:“推摩法……按病推之。……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府。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

  • 肝痫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医学入门·痫》:“肝痫,面青,摇头,喜惊,作鸡鸣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曰肝痫。”《医林绳墨》卷六以

  • 铁钢叉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铁筷子之别名,详该条。

  • 胡桐律

    出《石药尔雅》。即胡桐泪,详该条。

  • 正骨手法

    骨伤治法之一。用手的动作,治疗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方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医宗金鉴》卷八十七,总结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今有手摸心会、拔伸牵引

  • 医述

    丛书名。16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除引原文外,并附记出处,但不加任何按语。卷1~2《医学溯源》;卷3《伤寒提钩》;卷

  • 阴阳自和

    指人体正气的自然调节机能,不假药物而能恢复健康。临床过程中出现体温正常,气血调和,食欲增加,二便通利等,是阴阳趋向平衡的现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

  • 马瓟瓜

    见《本草纲目》。为王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