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小儿则条。
见《闽东本草》。为胡枝子之别名,详该条。
外感病邪化热入里,邪气盛正气足时所表现的证候。如高热、烦渴引饮、便秘或腹痛拒按、尿黄赤,苔黄干,脉数实等。治以清泻实热为大法。参见实热证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拳头,屈指向内而紧握的手。
见《陕西中药志》。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伯期。婺源大畈(今属江西)人。世医出身。屡考科举不中,改学医术,在黄山白岳山一带行医。临证精于治痘,认为痘科无死证,治不好,是医生之过。著有《痘科秘诀》,已佚。
病证名,指悬雍垂肿胀下垂及伴有疼痛者。多由脾胃积热,热气上蒸所致。症见小舌肿坠下垂,作梗作痛,治宜解毒泻热,消肿止痛,可选用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等加减。也有由脾虚肌肉松弛而致者,宜补中益气汤之类。《鲍氏
【介绍】:见葛林条。
脉象与尺肤诊候互相参合。寸口部的脉象与尺肤的诊候有相应之处,故诊病可以将脉象与尺肤诊候互相参合比较,以正确诊断疾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