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千年不烂心

千年不烂心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年不烂心

药材名称千年不烂心

拼音Qiān Nián Bú Làn Xīn

别名苦茄、六甲草、欧白英

来源茄科千年不烂心Solanum dulcamara 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西北沙漠地区及新疆、四川、云南。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恶疮、疥疮:鲜叶捣烂外敷。

食道癌、子宫癌、乳腺癌:全草0.6~1两,水煎服。

外伤出血:全草晒研末,加冰片少许,撒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千年不烂心

药材名称千年不烂心

拼音Qiān Nián Bú Làn Xīn

别名白英、野西红柿蜀羊泉、天泡草、华白英、假辣椒、欧白茄、苦茄、排风藤、毛母猪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毛年不烂心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cathayanum C.Y.Wuet S.C.Huang[S.dulcamara L.var.chinense Duna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原形态行年不烂心,草质藤本,多分枝,长0.5-3m。茎、叶各部密被多节的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多数为心脏形,长3-5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少数叶基部3深裂,裂片全缘侧裂片短而端钝,中裂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选择端渐尖,上面疏被白色发旁的短柔毛,下面与上面的毛被个似,叭较宇航局;中脉明显,侧脉纤细,每边4-6条。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生,疏花;总花梗长1.8-4cm,被多节发亮的长柔毛及短柔毛;花梗长约0.8-1cm,先端稍膨大,基部具有关,无毛;萼杯状,无毛,萼齿5枚;花冠蓝紫色或白色,直径约1cm,开放时裂片约3mm;子房卵形,花柱丝状,柱头小,头状。浆果成熟时红色,直径约8mm,果柄无毛,常作弧形弯曲;种子近圆形,两侧压扁,外面具细致的凸起的网纹。花期夏秋间,果期秋末。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生灌木丛中、山谷及山坡等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一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长江以南各地。

性味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息风定惊。主小儿发热惊风;黄疸;肺热咳嗽;风火牙痛;瘰疬;妇女崩漏、带下、盆腔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地白草

    《中药大辞典》:地白草药材名称地白草拼音Dì Bái Cǎo别名七星莲(《植物名实图考》),天芥菜草、白菜仔、鸡疴粘草(《福建民间草药》),黄瓜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白地黄瓜、

  • 扁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果药材名称扁果来源漆树科扁果Rhus paniculata Wall.,以皮、果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皮:苦、涩,凉。果:酸、涩,凉。功能主治消炎,收敛,舒筋活血。主治扁桃腺炎

  • 齿叶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齿叶草药材名称齿叶草拼音Chǐ Yè Cǎo别名疗齿草来源玄参科齿叶草属植物齿叶草Odontites serotina (Lam.) Dum.,以地上全草入药。夏秋开花时

  • 红背桂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背桂药材名称红背桂别名叶背红、金琐玉来源大戟科红背桂Excoc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广西。性味辛、微苦,平。有小毒。功

  • 黄筒花

    药材名称黄筒花拼音Huánɡ Tǒnɡ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列当科植物黄筒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acellanthus tubiflorus Sieb. Et Zucc采收和储藏:6-8

  • 刺黄柏茎叶

    药材名称刺黄柏茎叶拼音Cì Huánɡ Bò Jīnɡ Yè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茎叶。7~10月采。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药》:"苦,

  • 水葫芦根

    药材名称水葫芦根拼音Shuǐ Hú Lu Gēn别名土冬花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和尚菜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enocaulon himalaicum Edgew. [A.adhaere

  • 驹胞衣

    《中药大辞典》:驹胞衣药材名称驹胞衣拼音Jū Bāo Yī出处《纲目》来源为马科动物马的胎盘。功能主治《孙天仁集效方》:"治妇人天癸不通,驹胞衣煅存性为末,每服三钱,入麝香少许,空腹新汲水下

  • 灰树花

    药材名称灰树花拼音Huī Shù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贝叶多孔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rus frondosus(Dicks.)Fr.[Boletus frondos

  • 小黄连刺

    药材名称小黄连刺拼音Xiǎo Huánɡ Lián Cì英文名root of Soulie Barberry别名刺黄芩、老鼠刺、黄檗刺、小黄檗刺、猫儿刺、三颗针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来源药材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