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散尾葵

散尾葵

药材名称散尾葵

拼音Sàn Wěi Kuí

英文名Yellow Palm, Areca Palm, Butterfly Palm, Golden-feather Palm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散尾葵的叶鞘纤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rysaliclocarpus lutescens H. Wend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叶子,晒干。

原形态散尾葵,丛生灌木至小乔木,高3-8m。茎基部膨大。叶羽状全裂,扩燕尾服而稍弯,长约1.5m;裂片40-60对,2列排列,披针形,长35-50cm,宽1.2-2cm,先端长尾状渐尖并具不等长的短2裂,顶端的羽片渐短,长约10cm;叶柄及叶轴光滑,黄绿色,上面具沟槽,背面凸圆;叶鞘长而略膨大,通常黄绿色,初时被蜡质白分,有纵向沟纹。花雌雄同株,小而呈金黄色;肉穗花序生于叶鞘束下,多分枝,排成圆锥花序式长约0.8m,具2-3次分枝,分枝花序长20-30cm,其上有8-12个小穗轴,花小,金黄色,螺旋状着生;雄花萼片和花瓣各3片,难蕊6;雌花萼片和花瓣与雄花同,子房1室,有短的花柱和粗的柱头。果稍呈陀螺形或倒卵形,长约1.8cm,直径约1cm,鲜时土黄色,干时紫黑色,无内果皮。种子略为倒卵形,胚乳均匀,中央有狭长的空腔,胚侧生。花期5月,果期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多植于庭园或花圃

资源分布: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

栽培圃生物学特性,喜高温、高湿气候。宜选择微酸性土壤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和分蘖繁殖法。种子育苗移栽:参见鱼尾葵。分蘖繁殖:春季,于母株丛株中连根挖起矮小分株,按行株距3m×2m开穴定植。

田间管理,定植后经常除草、松土、浇水,每年施肥2-3次。

化学成分含氨基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甘氨酸(glycine).

性味味微苦;涩;性凉

归经入肝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炒炭煎汤,10-15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味微苦、性凉,有收敛止血的功能。用于各种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土百部

    药材名称土百部拼音Tǔ Bǎi Bù别名千锤打(《四川中药志》),滇百部、小百部(云南)。出处《中药材手册》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羊齿天门冬的块根。春、秋两季挖取,除去苗茎,洗净泥沙,晒干。原形态

  • 毛蒌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蒌药材名称毛蒌别名石南藤、石蒌、爬岩香、小毛蒟、绒毛胡椒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毛蒟Piper puberulum (Benth.) Maxim.,以全株入药。秋季采收,晒干。性味辛

  • 黄裙竹荪

    药材名称黄裙竹荪拼音Huánɡ Qún Zhú Sūn别名杂色竹荪、网纱菇来源药材基源:为鬼笔科真菌黄裙竹荪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tyophora muclticolor Berk.et

  • 小发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发散药材名称小发散别名簇花清风藤来源清风藤科小发散Sabia fasciculata Lec.,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甘、微涩,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消肿。主治跌打损

  • 龙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骨药材名称龙骨拼音Lónɡ Gǔ别名五花龙骨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性状药材可分为五花龙骨与龙骨两种:(1)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

  • 黄龙藤

    药材名称黄龙藤拼音Huánɡ Lónɡ Ténɡ别名五香藤、通气香、铁骨散、小血藤、蛇毒药、拔毒散、小红袍、岩青叶、大红袍、满山香、滑藤、紫龙、血藤、五沙藤出处黄龙藤收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说"

  • 小叶凤凰尾巴草

    《中药大辞典》:小叶凤凰尾巴草药材名称小叶凤凰尾巴草拼音Xiǎo Yè Fènɡ Huánɡ Wěi Bɑ Cǎo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蹄盖蕨科植物日本双盖蕨的根

  • 薇籽

    《中药大辞典》:薇籽药材名称薇籽拼音Wēi Zǐ别名抱冬电(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散薇籽的根、皮或叶。全年可采。原形态直立灌木,高1~2米。叶互生,长卵形,长6~15厘米,宽3

  • 野猪皮

    《中药大辞典》:野猪皮药材名称野猪皮拼音Yě Zhū Pí出处《纲目》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功能主治《纲目》:"烧灰,涂鼠瘘恶疮

  • 番薯

    《中药大辞典》:番薯药材名称番薯拼音Fān Shǔ别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