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白背叶根

白背叶根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

药材名称白背叶根

拼音Bái Bèi Yè Gēn

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

出处《岭南草药志》

来源大戟种植物白楸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

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性味《岭南草药志》:"味微涩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固脱,消瘀。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①《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②《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浸汁滴耳。

复方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⑨治瘰疬:白背叶干根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本品具有舒肝解郁,活血祛瘀之效。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作用。一般用量为0.5~1两,伴有水肿者用2~3两,每日煎服1剂。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背叶根

药材名称白背叶根

拼音Bái Bèi Yè Gēn

英文名Whitebackleaf Mallotus Root, Root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别名白膜根、白朴根、野桐根

出处出自《岭南草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白背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根含熊果酸乙酸酯(ursolic acid acetate),古柯二醇-3-乙酸酯(erythrodiol-3-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β,29-二羟基羽扇烷(2β,29-dihydroxylupane),白背叶氰碱(malloapeltine),白背叶脑甙(mallocerebroside),白背叶酰胺(mal-loceramide),4,5,4’-三甲基并没食子酸(4,5,4’-trimethyl-ellagicacid),白背叶素(malloapeltin),胡萝卜甙(daucosterol)。果实含脂肪油36.5%。其脂肪酸组成:棕榈酸(palmiticacid)3.3%,硬脂酸(stearic acid)2.1%,油酸(oleic acid)13.8%,亚油酸(linoleic acid)10.7%,a-粗糠柴酸70.1%。

药理作用抑制钉螺活动:0.5%-1%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将钉螺浸于0.5%煎剂或浸剂中一天,死亡率分别为40%-66%和34%。

性味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脾;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收涩;消瘀。主肝炎肠炎;淋浊;带下;脱肛;子宫下垂;肝脾肿大;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浸酒搽;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1.《岭南草药志》:收涩固脱。

2.《广西药植名录》:祛风湿,治刀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獾肉

    《中药大辞典》:獾肉药材名称獾肉拼音Huān Ròu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肉。冬季捕捉,可用猎犬、烟熏、枪杀等法。原形态狗獾(汪颖《食物本草》),又名:獾(《本草图经》),天狗

  • 西藏鸡爪草花

    药材名称西藏鸡爪草花拼音Xī Zànɡ Jī Zhuǎ Cǎo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状金莲花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ollius ranunculoides Hemsl.采收和储

  • 鲫鱼胆草

    药材名称鲫鱼胆草拼音Jì Yú Dǎn Cǎo别名较剪草(《生草药性备要》),山过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福建民间草药》),鲫鱼草、龙胆草、节节花、苦胆草(《广东中药》Ⅱ),苦

  • 小蕨萁

    药材名称小蕨萁拼音Xiǎo Jué Qí别名小蕨鸡、白粉蕨、华北粉背蕨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华北薄鳞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tolepidium kuhnii(Milde)Hsing

  • 黑大豆

    《中药大辞典》:黑大豆药材名称黑大豆拼音Hēi Dà Dòu别名乌豆(《肘后方》),黑豆(《日华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药志》)。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

  • 赤翅蜂

    药材名称赤翅蜂拼音Chì Chì Fēnɡ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胡蜂科昆虫赤翅蜂的全虫。原形态体形较大,长约3厘米,展翅时阔约5厘米。赤色,有黑褐色及黄褐色的斑纹。头大,色黑,呈三

  • 紫玉簪叶

    《中药大辞典》:紫玉簪叶药材名称紫玉簪叶拼音Zǐ Yù Zān Yè出处《江西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紫玉簪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玉簪"条。功能主治治崩漏带

  • 三楞草

    《中药大辞典》:三楞草药材名称三楞草拼音Sān Lénɡ Cǎo别名三轮草,见骨草、四方草(《分类草药性》)。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莎草科植物碎米莎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8~9月抽穗时采收。

  • 大剑叶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剑叶木药材名称大剑叶木拼音Dà Jiàn Yè Mù别名竹节兰、点点领[傣]来源龙舌兰科大剑叶木Pleomele terniflora (

  • 山楂核

    《中药大辞典》:山楂核药材名称山楂核拼音Shān Zhā Hé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等的种子。功能主治治食积,疝气。①《纲目》:"吞之化食磨积,治癫疝。&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