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正元散

正元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正元散

药方名称正元散

处方红豆(炒)、干姜(炮)、陈皮(去白),各三钱;人参白术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两;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各半两;附子(炮.去皮.尖)、山药(姜汁浸.炒)、川芎乌药(去木)、干葛,各一两;黄蓍(炙)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轻微,手足厥泠,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博济方》卷一:正元散

药方名称正元散

别名正元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正阳散(《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处方麻黄(去节)陈皮(去白,炙)大黄(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 官桂(去粗皮)芍药(生)附子(炮,去皮、脐)半夏(汤洗七遍)

制法上十味,唯麻黄多于众药一倍,余药减用一半,同捣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痛头昏,周身骨节疼痛;或伤冷食,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热服。如出汗须候汗干,可去盖履。

摘录博济方》卷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正元散

药方名称正元散

处方红豆(炒)千姜(炮)陈皮(去白)各9克人参白术甘草(炙)茯苓(去皮)各60克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各15克附子(去皮、尖,炮)山药(姜汁浸,炒)川芎乌药(去木)干葛各30克黄耆(炙)4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补元气,温脾胃。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盐少许,煎至14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猜你喜欢

  • 腾药

    药方名称腾药处方当归羌活红花白芷防风制乳香制没药骨碎补续断宣木瓜透骨草川椒各等分制法共为粗末。功能主治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接骨。治骨折,脱位,与一切伤筋疾患,以及陈旧性损伤而兼痹者。用法

  • 射干消毒饮

    药方名称射干消毒饮处方射干黑参连翘荆芥鼠粘子等分甘草减半功能主治宣肺透疹,清热利咽。治麻疹咳嗽声喑,咽喉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 川楝子散

    药方名称川楝子散处方川楝子1两(炮),滑州茴香1两(微炒),木香1两,巴戟天1两(去心),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小肠气痛不可忍;及膀胱气冷,结硬不散。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热酒

  • 加味人参白虎汤

    《麻科活人》卷二:加味人参白虎汤药方名称加味人参白虎汤处方人参、知母、熟石膏、葛根、天花粉、麦冬、淡竹叶、甘草。功能主治生津解毒。主麻症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者。用法用量原书治疗上症,是以本方去

  • 麒麟血散

    药方名称麒麟血散处方麒鳞血30克 败蒲45克(烧灰)牡丹30克蒲黄30克当归30克(锉,微炒)桂心30克 芎藭30克赤芍药30克没药30克骨碎补3Q克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功能主治治伤折内损,瘀血不散。

  • 柴芎汤

    药方名称柴芎汤处方川芎白茯苓柴胡苏薄荷细辛制半夏黄芩炙甘草陈皮蔓荆子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主太阳经头风头痛,寒热而呕。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白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 地黄门冬汤

    药方名称地黄门冬汤处方干地黄4两,麦门冬半升,五味子半升,蜜半升,大黄1两,消石1两。功能主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癖,吐乳,不欲食。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消石、蜜,煮令沸,每服2合,日3

  • 加味利湿解毒饮

    药方名称加味利湿解毒饮处方鲜生地30克,京赤芍15克,粉丹皮9克,四季青30克,银花9克,连翘9克,制大黄9克,紫地丁30克,半枝莲15克,车前子9克。功能主治凉血清热,利湿解毒。主风湿热毒,蕴蒸皮肤

  • 枳壳理中汤

    药方名称枳壳理中汤处方炮姜4.5克白术4.5克(炒)枳壳4.5克(炒)赤芍4.5克肉桂4.5克(去皮)砂仁9克(炒灰)功能主治治产后瘀血冲脾,腹中胀满,脉沉滞者。用法用量水煎浓汁,去滓温服。备注产后脾

  • 入圣散

    药方名称入圣散处方鸡内金(炒存性)飞矾青黛各3克蟾酥壁钱(炒存性)各1.5克。功能主治治喉风。用法用量上药为极细末,吹喉。不能开口者,吹鼻内。摘录《疡科选粹》卷三